上海租車(http://www.shchzc.com/)
9月份,兩條新聞頗為吸引眼球:一條是關于北京治理交通擁堵的新政“征收擁堵費分區(qū)域限行”;另一條則稱,“汽車限購令被效仿,25擁堵城市2015年或限購”,認為汽車限購是一種典型的“惰性施政”。
這兩條新聞讀畢,不禁讓人“驚”“喜”交加:
“喜”的是,征收擁堵費在中國喊了十來年 ,現在終于被首都北京“認領”。全世界為交通擁堵所困擾的城市不計其數,但公認的、成功實施擁堵收費的城市僅有三個:新加坡、英國倫敦和瑞典斯德哥爾摩。實施這樣的高風險政策,其成功率之低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。現在,北京愿意站出來做“帶頭大哥”,通過征收擁堵費,改善交通擁堵和空氣質量,并在全國產生先行示范效果,實在可喜。當然,政策效果究竟,還將拭目以待。
“驚”的是,汽車限購與“惰政”相聯(lián)系?汽車限購,本質上是對老百姓擁有車輛權利的一種限制,其目的在于從源頭上控制小汽車的增長速度,使小汽車與城市持續(xù)、和諧地發(fā)展。由于交通擁堵與空氣惡化的成因非常復雜,如果我們期待著通過汽車限購就能“一石二鳥”,完全改變當前種種困擾城市發(fā)展的交通困局,未免過于單和理想化,因而失望也在所難免,指責“不作為”或“惰性施政”,也是這種過高期望的一種民意宣泄罷了。
現實生活中,似乎沒有人質疑紅綠燈的作用,實際上它是基本的交通管制,分離了相互沖突的車流,讓交通運行更為和安全。在機動車高速增長的今天,人們對擁有車輛的欲望也隨之膨脹。自由主義一直信奉市場這只“看不見的手”的力量,相信通過人們理性的選擇和充分的競爭,一種較優(yōu)的福利狀態(tài)可以自然地實現。但是,小汽車所產生的種種“外部性”打破了這個神話:愈演愈烈的交通擁堵、駭人聽聞的事故死亡率以及居高不下的PM2.5,會讓人們更為警醒,看清汽車社會的另一張“面孔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