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品侈口,束頸,弧腹及底內(nèi)收,下承二層臺式高圈足,頸部與圈足置對稱出戟。通體以銅錯金銀為飾,自上到下共分四層,腹部主體飾錯金銀饕餮紋,饕餮面部猙獰而夸張,極富裝飾性,內(nèi)銘文“乙公作萬壽”六字。整器金銀錯嵌嚴(yán)密,包漿淳厚,裝飾古拙,但極具商周高古青銅意趣。
檢索乾隆皇帝下旨編撰的《欽定西清古鑒》可知,其中卷八第十八為“周乙公尊一”,所繪圖示之器型、紋飾均與本品頗為相似,所鑄銘文亦為“乙公作萬壽”,說明文字中載其“高五寸二分”,按清代度量換算為16.6厘米,亦與本品相合。又載其“金銀錯”,裝飾技法亦相同。由此可知,本品便為《欽定西清古鑒》著錄之“周乙公尊一”。
參閱:《欽定西清古鑒》,清梁詩正、蔣溥等纂,清光緒十四年邁宋書館印本
本品所鑄“乙公”銘者,據(jù)乾隆皇帝下旨編撰的《欽定西清古鑒》中考證,為西周齊國世家丁公呂汲之子。檢索史籍及國內(nèi)各大博物館藏所見西周“乙公”銘者,尚有鼎、簋、觚、觶等存世或見記載。如宋薛尚公《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》和王俅《嘯堂集古錄》中均見有“周乙公鼎”記載,首都博物館藏有“西周伯作乙公簋”等實物存世。由此可見,西周齊公子乙公曾鑄成序列之青銅禮器,而此乙公尊為其中之一。
宋代,金石學(xué)博興,宮廷內(nèi)外及文人雅士以搜集網(wǎng)羅古代吉金為樂事,宋宮廷還據(jù)內(nèi)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進(jìn)行大量仿制,以為郊廟之用。明代繼承此傳統(tǒng),慕古仿古器規(guī)模甚大,流傳于世者亦較多。清代,金石考據(jù)、仿古、集古之風(fēng)更甚,上至宮廷,下至文人士大夫,無不以之為雅趣。作為清代集古一人的乾隆皇帝更是如此,除自己鑒賞把玩之外,還下旨將清宮所藏青銅器進(jìn)行描摹、考證,形成《欽定西清古鑒》一書,流傳于世。而本品作為前朝內(nèi)府遺珍,因造型古拙,裝飾華美,而被乾隆皇帝選中,錄入古鑒之中,可見乾隆對乙公尊之喜愛。而乾隆時期,內(nèi)廷所生產(chǎn)的掐絲琺瑯獸面紋尊、觶等器物,大多與此器裝飾類似,當(dāng)是受其啟發(fā)或以此為摹本制作而成。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掐絲琺瑯獸面紋尊便是由此化裁而來。另倫敦佳士得2018年5月15日春季拍賣會第3號掐絲琺瑯獸面紋尊與本品器型、紋飾均十分相似。
本品尊體具商周禮器之端莊穩(wěn)重之態(tài),錯金銀工藝又增添了幾許靈秀清奇之感,如今《欽定西清古鑒》所載清宮舊藏“銅錯金銀饕餮紋乙公尊”重現(xiàn)于世,堪稱拍場佳事,亦為收藏之不二佳品,頗值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