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石頭作為記錄信息的載體的歷史不可謂不悠久。石頭是自然界中隨處可見的物質,又加之其具有堅固、耐久的特征,是最早被人類利用的自然物之一。早在四萬年前,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在巖壁上作畫,其歷史遠遠早于文字的產生。巖畫與碑刻雖然形式與內容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,但是本質上都是以具有時間上永久性的石質材料作為內容載體的創(chuàng)作物,從這個意義上說,巖畫是碑刻的起源之一。
隨著人類搬出洞穴、建造城市,石頭作為媒介出現(xiàn)了相當長的消沉期,取而代之的是甲骨和青銅器。但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社會進一步發(fā)展,值得記載并流傳后世之事逐漸增多,新興貴族對彰顯功勛的熱衷也越發(fā)旺盛,這兩種載體因為數(shù)量有限而較為貴重不在適應記錄的需要,石頭因具有同樣的時間上的長久保存性而進入人們的視野,成為記事與頌德的新一代載體,人們開始“以石代金,同乎不朽也”發(fā)現(xiàn)于1974年的東周中山國河光刻石便是一例,其篆字書法古拙具有銘文的特點,體現(xiàn)了從青銅載體到石質載體的遷移;著名的石鼓也屬于這一時期的作品,記錄了東周時期秦國國君出行游獵之事,是現(xiàn)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帝王記事刻石。
作為一個詞語的“碑”在春秋時期也已經存在,只不過其性質和功能迥異于后世。其一,時間的測度工具?!秲x禮·聘禮》記載“東面北上,上當碑南陳”對此鄭玄的注文中解釋道“宮必有碑,所以識日影,引陰陽也”,也就是說,碑豎立在宮廷院落之內,作為投射太陽的影子來推算時間的工具。其二,系牲畜的固定物?!抖Y記·祭義》記載“祭之日,君牽牲??既入廟門,麗于碑”(鄭玄注:麗猶系也),也就是說碑也被用作祭祀場合用來系綁犧牲用品的樁子。其三,墓穴四角牽引繩索的工具?!抖Y記·檀弓下》記載“公室視豐碑,三家視桓楹”,鄭玄的注釋解釋道“豐碑,斫大木為之,形如石碑,于槨前后四角豎之,穿中,于間為鹿盧(轆轤)也”,也就是說碑被用來牽引繩索,將棺槨下放到墓穴中。這種較大的最終被不易腐壞的石頭所取代并刻上死者生平,成為墓碑的雛形。
在戰(zhàn)國末期及秦朝一代,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“碑”開始形成。一方面,被稱為碑的豎石開始出現(xiàn)文字,具有了記事的效用;另一方面刻石的形制發(fā)生變化和發(fā)展,如泰山刻石“高三丈一尺,廣三尺(《晉太康地記》)”,瑯邪臺刻石“高一丈五尺,下寬六尺,中寬五尺??頂寬二尺三寸,厚二尺五寸(《山左金石志》”這表明秦石的刻石已經不同于直接在山崖石壁上雕刻,而是出現(xiàn)了人工雕磨的一定形制,是正在進化的碑。到了西漢,語用上的“碑”最終形成,這個詞匯開始被用于描述刻石,原本的意義逐漸失落了。